《紧闭的房门——施祎母亲口述》(撰稿者:杨梦莹)内容摘要

       施祎,女,1992年出生。有一弟。智力障碍三级,唐氏综合症。2010年毕业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职业教育学校——上海市忠华初级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进入上海市某街道阳光之家。

       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结婚时间大概是1990年吧,结了婚没几个月就有了她,刚生出来就查出来是唐宝宝,先天性的。

       刚生出来呢,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头特别小,脸黄黄的,感觉有点怪。过了没几天,出院之前吧,医生肯定也察觉到小孩有点问题,但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找我老公谈话,让出院以后再找个医院去做做检查。

       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后,我们抱着女儿去了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医院专家通过目测基本断定是唐宝宝,但必须做染色体检查才能确认。我们对染色体这个问题一无所知,做了检查后,才知道女儿是21-染色体三体综合征,属先天性痴呆症。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我和她爸爸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在想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

       女儿好像到一岁半还不会走路,大概要到两岁吧,小孩从出生我就自己带,到三岁的时候我们生了第二个小孩。她爸爸要工作,两个孩子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带的。

       我们小孩不封闭的,该上托儿所就上托儿所,该上学就上学。那时候早,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学校,幼儿园还进不了。她爸爸专门到残联去,联系了一个很小的两房一厅的家庭式幼儿园,她大概是两岁半进去的,全托,里面小孩不多,只有三五个,都是他们这种小孩。上到大概五岁,公立医院那里办了一个爱心幼儿园,国家首次办专门收这种小孩的幼儿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们就把她送进去,一年之后到上学年龄,就把她送到辅读学校。

       她和正常孩子一样,从托儿所、幼儿园到辅读学校一点都没落下,六岁上学,九年义务教育都在这里读完的,职校面试合格,又去上了三年职校。

       她喜欢上学,每天都自己去,还是班干部,班里没有大队长,只有她是中队长,整天管理人。学校每天会安排每个班的队长轮流站岗,轮到他们班就是她去。她那时候性格还蛮活泼的,很会拍马屁,看到老师会跟老师抱抱亲亲,老师和同学对她的态度都挺好,也蛮喜欢她。

       我女儿比较热心,她上学的时候,只要同学需要帮助,她很乐意去帮助他们,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学校的一些慈善活动她也会积极参与,还经常到敬老院去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给老人们送快乐。教师节的时候,她也会送给老师自己制作的卡片和鲜花,感谢老师,我女儿还是蛮细心的。

       从辅读学校毕业后,进了忠华职业学校。进职业学校需要面试。不是这里辅读学校毕业的孩子都能过去,只有面试合格的孩子才可以。面试的时候,和你们一样,面试老师在教室坐好,问她的情况,跟她简单交流,她那时交流没问题,嘴巴挺能说,蛮活泼的。如果现在面试她肯定不行,现在我女儿差多了。

       孩子专业是老师安排的,老师看学生适合什么就给他们选哪个。忠华职业学校和这里的辅读学校是一个校长,对他们都了解,想着小姑娘喜欢这些,适合她,就让她去学习烹饪。

在职校的三年里,成长了蛮多。她每天回来会带不同的菜,烧了什么就带回来什么,还做些小点心带回来让我们尝。烧菜的材料我们每年会付点钱,不可能让学校出,学校经费也不够。除了烹饪之外,买肉、买菜也会教给他们。

       那时候看到她的进步,我和她爸爸心里都特别高兴。但家长都喜欢对孩子一手包揽,后来我也懒得叫她做。她习惯了什么都不做,回到家里就把房门关上,不管你。不过我女儿有一点蛮好,你叫她做,她肯做,我现在有时烧菜她偶尔会来看一下,我跟她开玩笑说你帮我烧菜,她会帮我抄一下,并没有真正做。有时我会叫她打扫家里的卫生,她也愿意做,不管怎样,她态度还是挺好的。若你不叫她,她不会主动做,但有些正常小孩你叫他做他也不做,所以,她这一点挺好。

       2007年被选上参加闭幕式,但她脾气犟,不听话,叫她这样她非那样,老师本来不想要她,但特奥会的导演坚持要她,她才参加的闭幕式。我也不太清楚,之前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是她到职校我才知道的。我是学校家委会成员,有时会到学校开会,有一次和老师聊天,校长告诉我施祎比较倔,老不听话,当时老师急了不想要她,但导演点名要她,只好把她叫回来。直播时有很多这种小孩,但只有她有特写,纪念册里特地放了一张她的特写,其他小孩都没有。

       参加特奥会对她来说算是一段经历,在过程中收获快乐是最重要的。在活动中她很开心,老师也很用心地教他们,对于我们家长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都蛮愉快的,特奥带给她一段永远美好的记忆。去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又参加了特奥组织的活动,2015年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施莱佛夏令营,在杨浦区体育场那边。

       毕业后经别人介绍去浦东新区阳光基地上班,这个基地不是我们街道办的,大概是市里公益性质的机构。在阳光基地待的都是残疾人,有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侏儒症,他们个子很矮,但智力挺好;还有盲人,各种类型的残疾人都有。刚开始带她去那里上班,她不适应,还哭了三天,后来时间长慢慢好了。

       工作一年后,老师叫她别去了,可能老师看她年纪还小,动手能力差一点,就让她待家里了。我那时候不好,比较忙,家里既有老人和两个小孩需要照顾,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她在家我根本顾不上她。她自己慢慢就封闭了,那两年真的给她待坏了,她没有伙伴,自己和自己玩,后来多少可能有些抑郁,精神出了点问题,我带她去医院看,医生说没什么花头,可能跟智商有关系,具体为什么医生也说不清楚。

       我女儿从小到大,变化最大的就是现在,什么事都不管,也不跟你说话,性格脾气全部换了,她以前不这样。以前我儿子不行,家里一来客人他就跑进房间里,我女儿不怕生,家里来人,她都会跟人家说话倒水,跟人家交流,对人家很亲热。现在她不行,不喜欢跟陌生人说话,我儿子反而好了。

       她原来是蛮开朗的一个小姑娘,喜欢跟人家闹闹吵吵,以前做中队长,她虽然不懂,也会管管人家,尽管是瞎管,但就算瞎闹也行呀。跟她爸爸一起坐车出去,从上车到下车嘟嘟嘟说个不停,我那时候还嫌她烦,不想让她说,现在要她说她都不说,所以一个人真的不能封闭,正常人封闭起来没人交流都不行,更何况是他们。人都需要交流,需要朋友,她现在就一个人,也没有朋友,怎么办呢?爸爸妈妈就是她的朋友,我们经常陪她聊聊天。

       她爸爸回来说,施祎,过来坐我边上跟我聊聊天,但她就是不肯。每天回来都是直接回自己房间,把房门一关,不管你。有时候我进去拿东西,出来之后没把门带上的话,她自己马上就把门关好,真没办法,她不跟你交流。在家的时候,她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音乐,写字,她很喜欢写字,没事拿个东西在那抄写。

       为了改变她,我就和老师商量一下,让她去阳光之家,融入集体,跟别人多交流,有同学朋友在一起要好很多,在家里关着真的不行。

       过去她在家时,把门关着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面,干什么都不出来,后来她习惯了,吃饭都要到里面去吃,一天到晚“咣”把门关掉,一个人待在里面,跟谁也不说话。后来我和她爸爸都不允许她这样,写字让她出来写,不能总待在屋里。

       前两天我们区里组织活动,带她去玩,一路上我啰啰嗦嗦跟她说很多话。我跟她说,施祎啊,你跟我聊聊天跟我说说话呀,她就是不理睬你。我们想尽办法跟她沟通,不知道为什么她就很封闭,好像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跟你说,没话跟你说,现在就到这个地步。

       等我们老了之后,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现在川沙有个专门收留特殊小孩的地方,好像是个助残机构,挺远的,已经建好几年了。刚开始没人去,现在已经招满,想去也没地方去,外面排队的人还挺多。等我们老了再看吧,养老院也可以呀。

       国家最好多建立一些残疾人养老机构,把他们都收进去。我是不想让她去的,把孩子放进去真的就废掉了,关在那里不会有人教他们东西,不会有人专门管她,也不会有人跟他们交流,只会给他们吃好三餐饭。我们家长还可以跟他们聊聊天,每天沟通,像她要这本《古诗三百首》,她爸给她买,她没事就照着读读写写,在里面的话谁管他们呀。所以,国家不仅要建立收养残疾人的地方,还要把相关的服务措施做到位,多为他们的发展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