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男,1983年出生。智力障碍四级。2000年毕业于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杨浦区扬帆学校。2009年入职上海市棒约翰餐厅。
我和JL爸爸都是上海人,是别人介绍认识的。我以前就住在浦东,JL爸爸在翔殷路,我是嫁到浦西去的,刚刚又搬过来。我们以前都是农民,一直在同济大学对面种蔬菜,后来又到邮政机械厂上班,也很近。
以前种蔬菜很辛苦的,不像现在,哪怕你怀孕了也要干活的。我怀孕七八个月的时候也在做,后面没多少时间了,差不多就去养孩子了,有些人还要做到生。JL是在医院里顺产的,生出来是好的,医生打分也是满分,能吃能睡。但是他会吵,一直哭呀,一直不舒服,也不知道为什么,吃得也很少。要是知道他这样,肯定当初活就不做了,把他养养好。以前不管的,到了满月两三个月就出去干活了。小孩在家里没有人好好地带,都很忙的,靠老的稍带带。这个小孩,没有人好好照顾他,我估计也有影响的。
家里很忙,有很多事情,就两个老人。奶奶也要干活,在社办企业上班,爷爷身体又不好。饿了弄个奶瓶给他,哭了嘛摇摇他,也不会给你负责任啊,一直吃不好,这样也给耽误了。我在家好好养,也不至于养到这程度。那个时候不舍得停工的,现在的人为了小孩什么都放弃,放弃工作。我们觉得亏心得不得了,小时候亏待他了。
等到读书,JL又比人家差一点了。在正常班读了一两年,老师问他都懂,就不会写,小的时候他写字姿势就有点不对,我觉得他拿笔的手不力,写的字花不溜秋的,不好看。现在写字也写得不好看。他读书读得稀里糊涂,字都认识,拼音都会的,偶尔有个不认识的字问我,我们也不是很懂。后来翔殷路小学成立了一个辅读班,差的小孩都进去了,JL也进去了。他读得蛮好的,成绩还可以,就写字写不好,有时候看他写写弄弄,写的东西还有点道理,读了几年也忘了。后来翔殷路小学辅读班的学生统一到杨浦区小学去读辅读班,就到杨浦区去了,那个学校要大一点。他也很能干的,自己骑自行车过去,挺远的。他很认路,我不管的。
小孩一直在家里也不好,我就到五角场那边问一下,给他介绍了一个残疾人做的工作。最早是在五角场镇那儿一个做鞋子纽扣的工厂,按照正常人的速度来,他做不好,他动手能力很差,人又小,又那么苦,他肯定很慢的。当时还是小孩,他又不知道赚钱吃饭,做了一两个月感觉他不行,就不做了,在家里。后来就到阳光之家去,也待了几年,一个月有几百块,我记不清了,不过到现在工龄都有十五年了吧。
在阳光之家他们做一点零碎事情:做手工,做肥皂盒,用两面胶贴商标。他不是很勤劳的,我们也从来不叫他干活,动手能力是差一点。老师也讲他做的很少,人家做了几百块了,他就做一两百块,他们也计件的。有的小孩脑子不是很好,做活倒是很勤快,也有赚了很多钱的。JL也没有很要做的概念,一般的事情他都不要做。在阳光之家里玩玩,打打球,货到了就搬搬弄弄,很细巧的事情他不会干。
阳光之家后来把JL送到棒约翰。杨浦区有几个爱心屋,专门帮助这种小孩,棒约翰也有一个“爱心屋”,有一个门面,相当于一个基地,有几个他们这种小孩,有人管理他们,教他们怎么做。后来其他门面也有爱心员工了,他在“爱心屋”那儿做了几年就转到了现在这里。他干活也不是很能干,想不到做到了现在。这是国家政策送给他的,他们棒约翰知道这个小孩这样,也不会要求他,所以做到了现在。
工资肯定低的,但是他做了就好。一天到晚在家干吗呢?一天两天无所谓,时间一长人肯定要发呆的,又呆又戆,一直打电脑也不好。让他做,不管多少钱,让他有一种责任感。现在去接触人、接触社会,人也活络了一点,有上班下班的概念了。外面接触人,人际关系也好一点,事情也看得到意义。
现在他辛苦是蛮辛苦的,很早出去,很晚回来。真的很晚回来,都快十一点了,也不知道在外面玩还是干什么。应该工作过八个小时,就可以回来了。一方面他笨手笨脚,另一方面他也老实,应该是八点半下班,下班了人家又要来点单,他又要干活。我和他说下班时间到了你就走吧,我们坐公交车过来很远的。他说不要讲,这样让他很没面子。他也没有“家里”的概念,就是上班。我们以前有家里做,有外面做,他又没有在家里做的工作,就在外面,我真是搞不懂,是自己出去玩还是在单位做得太晚,下班后可能有的店铺还没关门,他就到处兜兜转转。管得太多也不行,让他自己去吧。
以前在大柏树那里,后来要离家近一点,我叫他调到这里来。原先餐厅里有个经理,我和他打招呼,他说:“我也不舍得他走,他蛮好的。”JL 干活不计较的,他干活干到很晚,等到没有人了他才走,所以他调走了经理会这样说。这里生意多,人辛苦,大柏树“爱心屋”人员不是很多,省力一点。老实有老实的好处,不能干就多做点,他回来家务也不要做的,人家也看得起他。
他喜欢那儿的工作,有的小孩不做的,在家里啃老,他还挺争气。他在那儿管水吧,冲各种饮料,外面有人接着,蛮省力的,就是时间长一点。工资有的时候两千三四百块,有的时候也有两千八百块。有一次三千多块,这倒蛮好的,不知道给他加班费还是什么。我也不敢问,问了JL要讲我的。我不把卡放他身边。这个小孩会花钱的,你给他多,他多花,给他少又不够花。以前我给他少,一点一点增上去,现在一千块一个月,我也给他存一点。交通卡他自己出的,电话卡我帮他充,他不会计算。有时候回来说没电话费了,我说我给你充。他自己会充电话费,就是不会精打细算。以前十天给他三百块,一个月九百块,不够用的。多拿多用,给他一个限制,怕他手脚越来越大,现在一千块、一千一百块左右。
他还没上学,他就要看火车了。汽车、火车这个东西他很有兴趣。以前还会自己画,一种公交车新出来了,他就画啊画,画得也不像样,没有人指导。他买了很多汽车杂志,给他零花钱他自己去买的,一本一本的,还蛮贵的。以前没有电脑,他要看喜欢的书,一本本看起来,什么发动机,什么型号,什么牌子,多少钱……他都懂。
有次在浦东有个车展,我不给他去,我在浦西翔殷路那里,哪有空领他去看车展。他一个人去的,还有个老总给了他一张名片,他背了好宣传册回来。他就喜欢去看车展。应该是初中的时候。他就搞这个东西,从来不买东西吃。我想买东西吃,我不管你,买这个书买得太多,乱七八糟。现在该买书的时候,他开始买东西吃了,他说:“你讲的呀!现在我买东西吃,又要说我了。” 主要是他喜欢汽车,所以就给他绣一幅汽车的画放在他房间里。他的房间根据他的喜欢布置点东西。他不像其他小孩,在墙壁上贴了很多,以前好像也贴的,弄得乱七八糟,现在没有这个意识。很小的时候给他买了一部两边有小轮盘的自行车,小朋友玩的。教他怎么上车,一学就会,他技术很好,两个小轮子很早就拆掉了,本来四个轮子,后来两个轮子,就这样上路了,他也骑得很快。这个方面他倒不要人教的。我们去杨浦买助动车,他以前没骑过,买好就是他开回来的。这个大概是天生的,不用学的。
现在有电脑了,以前没电脑到处跑去看。走动的朋友不是很多,微信朋友很多的,他们都是聊汽车、火车,都是一些火车迷、汽车迷。有一次他们几个说好到杭州去,有两个人来火车站接他。一辆车子新出来,他们去看了,JL手机里拍了很多汽车的照片。就是见面的朋友不多,碰不到人的朋友倒挺多。
现在电脑都是他自己弄,我们也要问他。理论他是还可以的,实践比人要差一点。知识方面他都懂,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他都看。这方面他和正常男人差不多的,一般男人要看的东西他都喜欢看,像科技方面的,各个国家领导、首都,我也不知道,他倒知道。他也不怎么看电视,有时候弄弄电脑要么在看新闻。
他有几个朋友,有时候朋友遇到什么事情,他好像很能干一样,说声“我出去了!”就走了,一本正经的样子。我说你能力都不够,还管人家,那么远去做什么啊。他要出去也很正常,但是又不放心,不让他出去又不可能。后来我就说不管了,让他自己去。你不让他出去,他也不开心,他说人家出去都开开心心地回来,我每次回来你们就这样对我。想想道理也对,我就跟他爸说算了,为他想想。我们心里还是不放心,他不回来我们睡不着的。
他很早就去棒约翰做了,也没有找工作这个概念。国家有这个政策保护他们,不是真的不行的话,是不会让他们走的,除非犯什么大错。所以就是靠这个政策,他能做到现在。他也有脑子,现在做这个也可以。上次我们开会,有的家长抱怨不能同工同酬,我想国家能给你个机会也不容易,我不会抱怨,我感激还来不及呢。国家也很关心,不会退他们,外面的做得不好肯定就要你回去了。
我们也很自卑的,别人问我们,你的小孩怎样,几岁了啊,给你介绍一个朋友?别人也不清楚情况,我说不好不好。现在让他结婚,谁嫁他?要么外地人,很穷的地方,小孩也差一点,老实一点,肯好好过日子。很难弄的,正常的小姑娘要求很高的,差一点的也要看条件的。我们家庭也不算差,工资也不低,不过也要有人搭线的······我倒是想有个小姑娘,家里穷一点也没关系。
他圈子太小,他这个小孩,能够一起玩的人少,他比人家差,人家智商高,玩不起来。好的小孩朋友多,圈子大,这个时候都做爸爸了。最好每个区成立一个残疾人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人家也不会嫌弃你,大家一起玩玩,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还可以交交朋友,眼界也可以拓宽。
再有就是我们老了怎么办?肯定是我们照顾JL,JL 照顾我们是不可能的,我们照顾到做不动为止,那个时候怎么办?JL的工资又不是很多,靠JL靠不上的。只有国家来照顾我们。好一点的政策推出来,对我们的晚年、对JL也有个照顾。有的家庭,孩子比我们的还要差,他们说起来,情愿孩子先走,我们再走。我们要是看不到他,JL怎么办?我们就是存了很多钱给他,他能管得了吗?他没有子孙,养老怎么办?最好能有一个养老院,待遇好一点,养老院对这个小孩子能不能便宜一点?现在有的养老院很贵的,一个人的退休工资未必够。今后希望这个小孩的地位能有所提高,别人多照顾点。我们现在就是这几个问题。
我们想想也可惜,很对不起他,没有养好他,我们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很苦、很悲凉的。现在年纪还轻,我们还没考虑得这么多。国家也靠一点,亲戚朋友也靠一点。现在就让他先工作,退休了能有点养老金,最好就让他们一直做下去。他要是做了几年不做了,身体吃不消了这该怎么办?我们也不好讲,最好国家也看到这个情形,能出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