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都会开花——蔡家欢口述》(撰稿者:葛晨璐)内容摘要

       蔡家欢,女,1968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进入普通学校工作。2000年被调入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上南校区)。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国际特奥会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和特奥高级讲师。

       我叫蔡家欢,1989年毕业于浦明师范学校。被分到卢湾区的一所普通学校里去了,直接担任了大队辅导员。2000年,我去了浦东新区上南辅读学校,这个时候才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之前我连辅读都不知道,基本上没有打过什么交道。调到辅读学校是因为我的老校长到这一边来了,正好缺人手,就把我也一起带过来了。

       我从2000年开始加入特奥大家庭,之后带过特奥全球信使小徐和特奥领袖小乔,是一名国际特奥会的高级讲师,平时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我也专门负责学校的特奥工作,可以说比较热衷于特奥事业。这十多年来,只要特奥有任务给我,无论地点在哪里,我都会立即过去。学校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除了参加特奥志愿者活动外,我还会抽出一些时间给特奥信使和特奥领袖做培训。

       2002年中国举办全国第四届特奥会,我带着学生小徐一起去参加,从此我就成了一名正式的特奥指导老师,我把小徐从一名非常胆怯的孩子慢慢地培养成了一名特奥全球信使。后来我跟他一起参加过很多大型的活动。2004年,我作为他的指导老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志愿者,与他一起去北京参加了一个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签约仪式, 2007年的时候我们一起在上海参加了世界特奥会。

       第四届特奥运动会中有一个家庭论坛,原本要主持这个大型活动的孩子是一个西安的“唐宝”,但是拿到稿子以后他读不出来,因此临时要换人。我就跟中国特奥会的领导大力推荐小徐,这些特奥运动员不会推广自己,别人无从得知他身上的品质,我作为小徐的老师就要积极把他推广出去,让大家了解他的个性和运动特长。

       我觉得小徐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他的运动主动性很强,他特别喜欢运动;除此之外,他在我们学校也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虽然在足球方面他可能踢不过其他队员,但是他有一股冲劲。有一年参加上海市田径比赛,他的脚髁发炎了,但他还是坚持要跑下去,跑完以后血浸透了袜子……我们特奥的口号是“勇敢尝试、争取胜利”,他的拼命三郎精神非常符合特奥的精神,他只要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永远坚持下去。即使不能获胜,也会一直去尝试。所以我觉得他很适合去担任特奥领袖。国际特奥会东亚区总监安娜老师、中国特奥会的张校长都知道他的品质。

       那天接过任务之后,我看了下稿子,发现这个任务确实有点难,但是我觉得他能行。第二天早晨九点钟就要开会,我们是当天晚上九点钟才拿到这个任务,所以一晚上我和他都在训练,我帮助他攻克这个稿子。实际上,当时的小徐做不到一下子念这么长一段话,我就把这个稿子分了小节,让他一段一段地攻克。第二天主持的时候,虽然他能把主持稿读得很好,但是他把脸全部藏在了稿子里面。不过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就是第一步。别人评价说:“哎呦,蛮行的嘛,特奥运动员也能做主持啊。”这是空前绝后的事情,从没出现过有人把大型的活动让给特奥运动员来做主持人。我们在这个活动当中把他一炮打响,推了出去以后,就迎来了各种〔机会〕。

       其实我是以双重身份去参加特奥活动的。一方面我本身负责学校的特奥工作,另一方面,我还是特奥志愿者。从我带领小徐开始,我就正式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主要负责非体育项目的培训。我们的特奥运动员除了参加运动以外,还有一些事情也非常适合他们。比如特奥的宣传者、特奥领袖、特奥信使。其中,特奥领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做的,需要具备一些潜质,比如比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需要他们去宣传特奥。如果运动员当中有比较适合做领袖的,有潜质的孩子,我们就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特奥知识的教育,口头表达能力等,交给他们如何做特奥领袖。如果进行特奥信使的培训,就会让他们模拟特奥会的一些理事会,去参与一个个项目。为期几天的培训结束后,就可以让他们进行演讲、采访、撰写稿子、运用多媒体发布特奥的信息等。对这些运动员而言,他们在参加了这些活动后自身得到了肯定和成长,甚至可以说,因为参加了特奥,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在第四届全国特奥运动会上,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东亚区的青少年峰会,美国的Ron还专门过来帮我们一起组织这个峰会。每一次大型的特奥活动都会举行青少年峰会,参加的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们的学生会作为小记者进入赛场,去采访教练、志愿者、家长、学生等。这个峰会一般是三人一组,一个是志愿者,就是指导老师,一个是融合伙伴,就是正常孩子,还有一个是特奥的小朋友。一组里的三个人是一个团体,我们会齐心协力,通过我们的笔把一篇篇非常感人的采访小文章写出来,然后在网络上发布。另外,我们会搞一个论坛会,电台里会给我们录播。2007年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参加这样的峰会,那这个孩子就是特奥当中的佼佼者了。

       我在培训他们的时候,如果一些词语他们读起来觉得拗口,我就鼓励他们用自己懂的词语去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普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会用很华丽的辞藻,但是对他们来说,只要很朴实地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就是最打动人的。我一般让他们写稿子时分三段写:第一段主要介绍一下自己,比如“我是小徐,来自什么学校,今年几岁了,是什么项目的特奥运动员,参加特奥多少年了”。然后讲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最后表达一下,“我很爱特奥,希望更多的人来支持我们”,或者“特奥很有魅力,请你一起来加入”。就是这样很简短的两三百字的小文章,就算没有口才的孩子也可以演讲。他们写完以后,我再帮他们修改一下,以后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写了。现在小徐就掌握了这样一个结构,他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开始就说“我是安利公司的,我参加特奥多少年了”。

       有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面对外人的时候会有点胆怯。有时候我刚教完他一些东西,他转眼就忘记了,我需要不断地重复教他。如果让他们读一篇文章,需要告诉他们在哪一部分停顿,什么时候微笑……这些都要帮他们标出来。

       特奥会的主席叫蒂姆·施莱佛,我让小徐读“蒂姆·施莱佛”,读了几十遍都读不好,然后我就把“施莱佛”的发音变成“自来火”,因为沪语中火柴的方言就是念“自来火”,所以就念主席的名字为“蒂姆·自来火”,他就慢慢地记住了。有时候他会指着一个词问我:“诶,这个是什么意思啊?”我就告诉他。只有知道了意思,理解了,他们才能够记得住,才能读得顺口。之前让小徐做主持人,他非常害怕,如今三十多岁的他非常健谈,可以跟别人正常交往。

       2005年,我和小徐还去了日本长野,小徐当时由另外一名男老师带着,我带着小乔。在日本的时候,上海政府举办了一个招待晚宴,日本的王妃和各界名流都来了。在这个晚宴中,小徐带着一条红围巾做了一场发言,就是张开双臂做欢迎状手势,表示“上海欢迎你”。这个时候他已经老练很多了,但是要做成这个动作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训练。其实普通人面对公众时心里肯定都会紧张,他现在也还会有些紧张。

       除了小徐,我还带了另外一个学生,就是小乔。让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这些孩子的性格很直很直,可以说,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努力地去做。但如果跟他们商量一件事情,他们心里不愿意,就一定不会同意;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小乔这个孩子,外表看不是特别讨人喜欢,甚至有点凶巴巴的。我对她作特奥领袖培训的时候,就跟她说,和人交往时要面带微笑,她马上就跟我说:“为什么要笑,笑的话不是就‘刺头怪脑’[1]的。”这种孩子说话非常冲,即使你教他们这么多,如果他们觉得不愿意,就不会去做。

       有的孩子也知道感恩,东亚区有一个特奥领袖小陈,她会有表达感恩的行为,经常会发一些短消息和微信给我。去年我带她一起去宁波大学宣传特奥,她作为特奥领袖上台演讲,介绍她的特奥经历。那时我们两个人住一个房间,第二天早晨她帮我倒了一杯水,说“蔡老师,你别忘记喝茶”,让我听了非常暖心。这些孩子总的来说都是非常纯的。

       对于小徐,我时常会说,我是他的半个妈(笑),就是像自己家人一样。我非常了解他,他只要一谈恋爱就会告诉我,甚至跟女朋友之间有什么问题和矛盾,都会第一个告诉我,然后让我去找他女朋友,劝她,因为他的女朋友也是他的同学,都是我的学生。他跟我说不要告诉他妈妈,他就跟我一个人说。他平时有开心的事情也会来跟我分享。有次教师节前一天,小徐跟他女朋友来看我了,我们一起吃午饭。他很有意思,一定要让我把他们的合照发到我们一个特奥小分队的微信群里面去,他说只有你发了,人家才会回应。他希望以前与他一起参加特奥的孩子都来恭喜他们。

       这是我自己学校学生的情况,还有一些学校外认识的〔孩子〕的举动也让我非常感动。2006年,上海市举办了一个特奥领袖培训班,上海各街道都会派一些特奥领袖来参加这个培训班,培训班有个孩子每年过节会打电话来跟我说:“蔡老师,我给你汇报一下我最近参加了什么活动。”然后问我:“你最近身体怎么样?你要多保重。”这个孩子年龄在三十多岁,是虹口区的,我们只是短短四天的一个培训班的接触,但是他每一次都会打电话来问候我。

       我觉得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看到智障孩子参加特奥以后变得快乐自信了,并且能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可以自食其力了。比如小徐毕业以后去了安利公司。有些人除了有工作,还在恋爱,有些人还结婚了。他们跟我都非常亲近,结婚了、生了孩子会给我送喜糖,过节的时候也会来看我。像小徐,过教师节的时候会来陪我,在我生日前一天,他会第一个祝我生日快乐。

       我工作之后加入特奥这个大团队已经有十七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带过好多孩子,可以说我是跟他们一起成长的,见证了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2007年的时候,我的一篇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上,题目是《我的名字叫志愿者》。其实志愿者精神就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大家服务就觉得很开心。我们不追求名利,甘愿付出,这就是一种志愿者精神。


 


[1]刺头怪脑:沪语方言,意思是一个人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