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女,1998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家中长女,有一弟。智力障碍二级。访谈时在吉林市昌邑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温暖家庭,成就善良内心
我们家是一个很和谐的大家庭,家里的亲戚们对孩子都特别好,从没有拿她当有病的孩子看待,这么多年都是正常的接触。家里的亲戚们也会互相走动,相互串门,平时我们回不去的时候,家里的亲戚们也经常会来我们家,来的时候,都带着宋爽喜欢的东西来看她。她在家里的孩子中年纪是最大的,她姑姑家、舅舅家的孩子都是她的弟弟妹妹,他们都在城里上学,平时赶上周末休息,几个孩子还会相约玩一会儿网络游戏。赶上放假过年呢,我们就全都回农村过年,孩子们都聚到一块,玩得可疯了。回到农村,这邻里邻居的大家都认识,她就可开心了,有时候还会主动帮爷爷奶奶喂喂家里的鸡呀鹅呀什么的,她爷爷奶奶总说这孩子可孝顺了呢。宋爽的名字就是她奶奶给起的,她奶奶也没啥文化,就觉得爽呀爽呀地叫着,给人的感觉好像挺爽快的,顺口也好听。
虽然现在搬到城里来住了,我们和街坊四邻的关系依然都相处得很不错,相互之间总是你来我往的,彼此之间也都相互照应。
宋爽还有一个小弟,今年十三岁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在医院生她小弟那功夫,她小弟生完了,护士把孩子抱出来,家里人都围上去看那孩子去了。就她没去看她小弟,而是一直在找我,找不到就问她爸爸说:“我小弟都出来了,我妈咋还没出来呢?”听她爸爸说,她还急哭来着,一看我那么长时间还没出来,她就担心地哇哇直哭。别人怎么劝都不行,就要找我,说她小弟都出来了,我怎么就没出来呢,还以为我怎么了呢。
不像现在的家庭存在二胎问题,他们姐弟俩不但从来不吵架,反而感情还特别要好。她小弟小的时候,她就经常帮忙照顾,虽然帮不上太大的忙,但这份心,我和她爸爸都特别感动。再大一点的时候,她要是出去买什么好东西吃,每次都带着她小弟一份。我儿子也是的,在外面买东西,从来不买一份,都是双份的。我和她爸爸从来都没有刻意给俩孩子灌输“要学会与人分享”的理念,单单就因为我和她爸爸给俩孩子买东西时一直都是买双份,从不会厚此薄彼,两个孩子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一直也都是这么做的。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有时候她小弟不听话,或者做错事,我们批评她小弟,她都不让,就在她小弟前面站着,护着她小弟,能看出来那是真跟我们急眼[1]。宋爽这孩子呀,是真的很心疼她小弟的。作为父母,看着两个孩子之间能有这么浓的亲情,我们也是特别的欣慰。
真情相待,特殊教育暖人心
特教学校的老师每天早上都会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孩子,放学后会将孩子们护送到楼下,亲自将孩子交到每位父母的手里。这里孩子的智力都和正常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老师都特别有耐心,他们教一个字或是一道题,往往要教上很多遍,有时候甚至是教了很多遍,孩子们还是学不会。
特教学校老师的这种耐心与付出,在普通学校不太常见。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之间相处得也都特别融洽。中间休息的时候,老师还会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和生活。老师们还经常嘱咐家长回到家里也不要太溺爱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做,回到家后也要反复练习在学校学的东西,加深印象。正是特教老师们的这种付出,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希望。
宋爽在普通小学上过两年,由于智力不行,学校的孩子们都欺负她,老师也不爱要。来到昌邑区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学校的老师都很负责任,我们也不再担心有孩子会欺负她了。农村的普通小学虽然学的比较单一,但对于她而言已经是非常吃力了。来到特教学校后,算术、算账啥的,还是不太行,但是她很喜欢语文,现在汉字也认识不少了,就我给她打印的《感恩的心》的歌词呀,让她念,她都能念下来,而且她还喜欢看一些漫画书。反正就是太难的不行,简单一点的,三年级以下的都没有问题。
她还学会了很多的生活技能,在学校,老师让她们练习刷碗,每个人一天一个换班,轮着刷;打扫卫生方面,她还帮忙擦地、铺床;更是应老师的要求主动和同学们去帮助初级班的小朋友们搬小床等等。这不干完活了,天天中午还得来上一觉。(笑)
像现在她在家能帮我捡桌子、刷碗,什么都会。有时候我不爱动弹,招呼她一声,她全都能干。她还学会了煮饭,我告诉她煮饭要放多少米,放多少水,她就记住了,煮的饭还真挺好吃的。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啥也不用我管,自个儿的小衣服都能自己洗,有时候我把换洗的衣服给她找出来,她就自个儿换了。天天洗脸、梳头啥的,自己全都能收拾。最有意思的是,她现在学会纫针了,有时候袜子坏了,都不和我说,她自个儿就缝上了,也不能说缝的好不好,反正是不露,不露就行呗。(笑)
入特奥,走南闯北看世界
她最初进入学校的时候,我和她爸爸也不知道她有运动这方面的天赋。原来的她本是不喜欢运动的,我们也就从来没想过孩子还可以往这方面训练和发展。那次还真是一个偶然。我们着急去学校接她,我就看见老师领她去世纪广场那儿滑旱冰——滑轮,她的特奥生涯就是从那之后开始的。
她不像病情严重的孩子那样走道不稳当,她走路也跟咱们正常人一样呀。老师就找到我,和我解释说运动训练对于这样的孩子也是一种康复治疗的手段,就让孩子试试吧。一试就试到了现在,2007年来的,2008年就开始去韩国参加比赛,孩子进步的速度让教练和我们家长都很吃惊。
对于正常人而言,长期坚持训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她们这样的孩子而言,训练就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老师们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不仅要帮助孩子们消除内心的胆怯,有的时候一个动作更是要反反复复地教上好几遍,孩子们还有可能记不住,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而情绪烦躁,老师们还要想尽办法安抚孩子们的情绪。
当然,孩子们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就宋爽学轮滑那时候,真是挺遭罪的,没少摔倒。回到家,那腿都不敢动弹,青一块紫一块的,还有脚两边磨的也全是泡。尽管这么遭罪,但她也从没表示过要放弃。我就每天给她上药,上那些紫药水,那些药面儿啥的,再贴个创可贴,后来熟练之后就慢慢好了。咱也能理解。对于初学者,就算是正常孩子也会受伤。那会我儿子也跟着学来着,换好鞋,刚一上冰,啪嚓一下子摔倒了,腿就骨折了,再一看她也摔了,但却咋的没咋样[2]。他们长时间训练,已经会掌握方法和力度了,要是换成咱们,冷不丁地上去,那股劲儿咱不会使。你看宋爽虽然也扑通扑通地摔倒,但人家站起来依旧滑得嗖嗖快。老师也是一直鼓励孩子们,自己花钱给孩子们买她们喜欢的小食品,一袋子一袋子地买,用来鼓励他们,谁滑的好就给谁发好吃的,不好好滑就不给吃的,是吧,宋爽?
他们平时训练和比赛用的轮滑鞋都是学校给提供的。他们现在出去比赛所有的吃、穿、用的东西都是发的,都是国家、学校发的。就像他们这次去福建比赛,一天伙食费多少钱,那都是有补助的,国家出钱,还包含来回机票啥的。(笑)
我记得宋爽是2007年去到学校的,2008年她就去韩国参加轮滑比赛了。上韩国那次是她自个儿去的,他们学校就去俩学生,另一个叫于佳欣,那次是省里残联带队,去了大约一个礼拜左右。她回来的时候,我是去长春龙嘉机场接的她。在机场一看见她,我就心疼了,整整瘦一圈呀,就分开一个礼拜,孩子就瘦了一圈呀。她这种想法跟咱正常孩子还不一样,她这头一次出门,爹妈都没离开过的孩子,就跟着带队老师走了一个礼拜,这一想就感觉心疼得不得了。后来去美国参加滑雪比赛,比赛上场时候呢,她也是挣着命滑,拼命往前滑。但是蛮遗憾的,那次没能拿到金牌,只得了个银牌,听说她下比赛场好像就哭了。
其实我们也没寻思让她走这步,就寻思她这样式的,能出门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也挺好的,也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拿奖牌啥的,最起码出外头去溜达溜达,开阔开阔眼界也是好的。你看她上美国,我们都没去过,咱们有几个能去美国的?她都去过。不仅美国,还上韩国去过两趟。她上美国那次,我在这边坐飞机去北京接的她,她在北京下飞机,但那次她只拿了个银牌,没有拿到金牌,回来之后还很伤心呢。
2013年,宋爽第二次去韩国参加轮滑比赛,这次是学校的肖培教练带队,宋爽也发挥得很好,取得了金牌的好成绩。回到宾馆,肖培教练就给我们打了电话,告诉了我们这个好消息,给我们高兴的呀,那就甭提了。她奶奶还一直说呢,以后宋爽再出国比赛,叫她带上我,我去给她加油。她回来的时候,我去长春龙嘉机场接她,然后还给发了“道德风尚奖”。听说她得金牌了,我还给她买了个手机呢,作为给她的奖励。虽然赢得了金牌,但她获得的这种金牌跟奥运会那种金牌不一样,但也是一种证明,象征着一种荣誉。
第一次出去比赛,她还特别高兴,出去的次数多了,再加上得的奖牌也挺多的,她现在都没有当初那么多的兴奋劲了。
[1] 东北方言,着急、生气。
[2] 东北方言,没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