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女, 1976年出生。吉林市昌邑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
我小时候就像男孩子似的,跟男孩一块儿玩也跟女孩一块儿玩,跟女孩子玩跳皮筋、跳房子,跟男孩子玩弹溜溜,下课了没啥事儿了,就在操场上弹溜溜。上小学的时候我像班里孩子的头儿似的,是孩子王,我上哪儿他们上哪儿。
体育方面获得挺多奖励,参加运动会,拿了名次,回家妈妈就问想吃点什么,有时想吃个罐头,就给买罐头,是鱼罐头,铁盖儿的,回家拿螺丝刀把盖儿拧下来。
我是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首届学生,也是首届毕业生。1990考入,越野滑雪专业,念了四年。1994年毕业,分配到龙潭区第八小学,担任体育老师。第八小学旁边有一个昌邑区培智学校,是封闭的,后来就调过来了。
到了学校才发现,这儿的孩子跟我之前教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当时挺害怕的,当时的孩子不像现在是小孩,都是大小伙子大姑娘。我刚去的时候,那些孩子就直接上来搂我抱我,我身上就一激灵,之前没接触过这样的孩子,有些抵触。其实他们心里没有别的想法,他们就觉得来新老师了,觉得高兴就想去抱一下。后来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从1998年到2005年,一直在这个学校担任体育老师。我们校长是2005年来到这里的,武校长那时候年轻,也想干一番事业。那时候特奥运动在全国开展也有一段时间了,在吉林市开展得还是比较晚的。校长来了以后,看到这是一个机会,抓住这个办学特色。那时候我们俩跑省里,为申请训练基地,为了让领导能来视察,我们去长春,找体育部部长,等了好多天,才把他等到学校里,参观我们学校,希望能批下特奥训练基地。后来经过审核,我们学校合格,就给挂了特奥训练基地的牌子,开始长达十二年的特奥训练。
一开始家长也没指望孩子能参加什么运动,也做家长工作,校长也宣传,现在很多家长都同意孩子参加特奥运动,主动要求给孩子训练,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到现在十二年,毕业的孩子能有十几个了。
那时候特别艰苦,没有场地,没有器材,没有设备,什么都得靠自己,得自己想办法来带动这些孩子训练。校长也积极地向外界去借,去化缘。反正那个时候很辛苦很辛苦。冬天训练,滑冰训练场地上,孩子冻的哎呦大鼻涕直流,和现在比那完全是两幅画面。现在好多了,经过这么些年,在我们校长的带领下,什么都改变了,变得越来越好。
记得当时一个小女孩,不记得叫什么了,年纪特别小,特别爱动,话也很少。穿冰刀训练的时候,你怎么喊她,她都不回来,满冰场自己去滑行,也不听指挥。现在那个孩子已经不上学了。像她这样,能自己穿上冰鞋滑行已经很不错了。
每天训练的时候,我口袋里都会装着糖啊果冻等零食,孩子高兴了可能会多练一会儿,要是不高兴了,你说什么她都不会去训练,这时候我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我们这儿一个孩子叫小宋,她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不善于言语,身体协调能力一般,胆子也特别小。训练时,我特别注重语气,生怕伤害她。她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子,爱笑,喜欢浪漫,训练之余,我经常跟她谈心,虽然她表达的不具体,也不是很清楚,但长期的沟通使我能明白她要表达的意思。
有一次她不想训练,我便想了个主意。我拿出两块糖,偷偷将其中一块放进她的衣兜,悄悄对她说:“我给你变一颗糖出来,你就练习好不好?”她爽快地说:“好!”她睁着大大的双眼看着我在旁边表演,我伸出双手在空中一挥,说:“糖已经在你口袋了。”她诧异地摸了下自己的口袋,摸出来后傻乎乎笑了起来,那一刻她傻乎乎的样子让我觉得她真是太可爱了。
现在训练,是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编写教案,然后做训练计划。比如说小于这个孩子,是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学生,梳着一条马尾辫,长得特别秀气。这个孩子平时话很少,让她参与训练必须想各种办法,教的时候还要手把手地教,教她时,她嘴里还嘟囔着是不是要摔了。经过两年多的训练,毛病减少了,就是胆子比较小,教她要多说,多重复,重要的是要手把手,一堂课下来把我累够呛,这么多年反反复复都是这样。
有的孩子他就不害怕,穿上鞋就满场地滑,不按照要求去做。这样的情况就得一点点教导,告诉他先滑100米,滑直线。有的孩子智商高点的,比较听话,基本你说什么他就会做什么,属于比较好管理的一种。
每天至少给孩子一节课的时间锻炼,最长是三个小时,一般三个小时孩子都厌烦了,最佳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这是他们兴奋期最高的时候。每天都要训练,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跟正常的孩子有些不同,教完了明天就忘,就不会了,所以必须多次重复,这样才会达到教会的目的。
学生有智障的,有自闭的。自闭的能听懂,但不会跟你交流,你问什么他答什么。智障的比自闭的好些,因为你说什么他能理解,就是需要重复,教一个动作反复需要几天。刚开始教他们轮滑,鞋也不会穿,鞋带也不会系,之前他们都是穿一脚蹬,训练的时候需要每天帮他们穿鞋系鞋带。这么长时间过去了,这些孩子从最初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到现在给小的特奥运动员穿鞋系鞋带,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特奥运动员最小是八岁,最大没有年龄限制的,四肢健全的,只要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参加特奥会。要看接受能力的快慢,快的最短训练八个星期就可以参加特奥,其他的就是慢慢培养,慢慢参加比赛。通过训练孩子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不管是跟同学的交流能力,还是回家后跟父母的交流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010年,在福州参加第五届特奥会,轮滑是水泥地面,我们学校一孩子想拿第一,比较积极,然后人一多就滑倒了,半张脸全摔坏了。按我想的,孩子只要一摔倒,肯定就不动了,趴地上不起来了,但是这个孩子摔倒以后,马上就起来了,继续滑行。我在旁边看着,我的心哪真是……我的泪就在眼圈里打转。
他摔倒之后,我在场外就一直喊,说要坚持下来,当时我也没看见他的脸,结果就这么坚持下来了,获得了第三名。下场之后,我看到他的脸当场眼泪就下来了。之后就带他去看医生,上了药,结果到晚上半张脸就肿了。晚上跟他妈打电话说了这个事情。
有个孩子,小名贝贝,2017年带他训练,全国轮滑比赛让他去。这个孩子表达能力不好,说话说不清,但是他心里什么都知道,之前没带他去比赛,孩子上了好几天火,嗓子都说不出话了。他跟老师说,要是我去比赛,也能拿第一。这孩子从最开始不会穿鞋,到后来能够穿鞋子滑,不要求他滑的有多美,动作有多标准,最起码能滑着走了,家长特别高兴,家长说孩子有这么大变化,我一定会继续让他滑下去的。
我们经常出去学习交流,我们教练也有群,没事大家也互相交流,比如询问今天训练得怎么样?交流最多的是学生训练这方面,针对某个训练方法,大家讨论能不能采取,能不能推广。从交流群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南方跟北方差距挺大,像融合活动南方已经开展好长时间了,东北这几年才开始开展融合比赛。
我希望社会能多多关注这个群体,为什么呢?因为出去比赛训练需要装备、经费,如果只靠学校来承担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希望有更多社会人士来关注他们,多给这些孩子一点爱心。靠政府的引导,需要得到上级的重视。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的话,还是有点吃力。我希望能给这些孩子更好的发展空间,能有更多的比赛,能和更多的小伙伴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