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男。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奥运动员健康计划志愿者医生。
我出生在温州,成长在温州,也一直在温州读书学习。我从温州医学院本科毕业以后,就去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工作,两年后在本校读硕士研究生,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一直在眼视光医院工作。特殊奥林匹克运动是我们眼视光医院比较早的国际合作项目,从21世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学校和医院跟国内外合作的工作机会比较多,接触的对外合作项目有很多,我开始从中接触、了解、参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
我们学校非常关注特奥活动,我们学院路校区校门口的图书馆整个一楼都拿来当作特奥中心,这是学校重视人文精神培育的一个表现。医生不仅要有好的医术,同时也要有好的医德。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让医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项目;在医院工作阶段,让医生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为他们提供对外交流的平台。参与这些项目可以让医学生更有爱心,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与融入社会,同时这也是我们宣传、科普医学常识与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吕帆教授早在2001年作为中国唯一的特奥会眼科保健项目医师志愿者,赴美国阿拉斯加参加第七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她在这届特奥会上为特奥运动员进行了眼科健康检查。她回来以后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特奥缘起背景、具体的活动项目以及参与特奥志愿者服务经历等内容。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听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往大家对残疾人奥运会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确实都是第一次听说。我们也对特奥感到新奇,非常感兴趣。因为它的参与对象都是智力障碍人士,确实很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帮助。所以到了2001年,吕帆教授就推荐我去参加英国卡迪夫举行的第六届英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Special Olympics Great Britain National Games。
实际上2001年去参加英国特奥运动会就是为第二年的全国特奥运动会和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运动会做准备。当时正值确定由上海承办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特奥会,国际特奥会有意识地要在中国发展一些特奥志愿者,尤其是医生志愿者,眼科也是国际特奥会最早接触的医疗项目,所以国际特奥会就希望国内能推荐一些人去参加国外的特奥运动会,去了解和学习特奥志愿者的运作方式。当时有一个项目叫Medical Direct——医疗引领,就是Healthy Athletes——运动员健康计划的项目,吕帆教授去阿拉斯加参加过冬季特奥会的志愿者培训,跟特奥总部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所以吕老师就推荐了我去英国参与特奥项目。
去英国参加志愿服务的分别是几位国内眼科医生以及国内残联机构的代表。参加项目的医生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各地残联推荐的,另一部分是由我们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推荐。我们推荐了北京同仁医院和西安交大医学院的医生,因为第二年是在西安举办全国特奥运动会。我们选拔医生,首先是考虑各地优秀医院里面的优秀医生。平时眼科医生接触的都是一些普通患者,但是像特奥志愿服务项目,医生接触的是智力障碍人士,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需要培训和交流来弥补。
第一次直接接触特奥时,我感到非常激动,也十分荣幸。当时我在英国特奥会上见到了一些特奥的杰出人士,包括像是Healthy Athletes——运动员健康计划项目的发起人和Opening Eyes——明亮眼睛的项目创始人保罗·伯曼,Paul Berman[1],他几年之前已经过世了。与他们结识以后,也给我们之后的合作带来契机。在这届特奥会上,还有很多辛勤付出、热情耐心的志愿者。他们对这个项目的热爱和投入,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不只是眼科专业,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医生也投身于特奥运动志愿服务,比如说口腔医生为特奥运动会提供口腔健康方面的帮助等。尤其是特奥会亚太区,后来重新划分为东亚区,有一位来自香港的国际特奥会理事容德根先生,Dr. Dicken T.K. Yung,他当时是国际特奥会亚太区的主席,还有来自特奥东亚区的项目总监Anna女士。他们是最早帮助我们去了解特奥、指引我们参与特奥的带路人。在与他们的交往、沟通中,我们对特殊奥林匹克的使命、内涵与目标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国际特奥会邀请我们去参与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先对特奥活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体验。所以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国际特奥会举办了一个集中培训,介绍特奥会的历史沿革、特奥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讲解志愿服务中如何与运动员沟通等。国际特奥会对我们这一批的志愿者也是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回到各自国家后宣扬特奥理念。
这次培训也有其他目的,因为2002年要在西安召开第三届全国特奥运动会,所以要为全国特奥会培养一批志愿服务骨干力量。同时也是为2007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做准备。我们需要作为一个Trainer,在回国以后训练、培养我们中国自己的志愿者。所以国际特奥会更多的是让我们对这个项目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因此,我们这批人就完整地参与了英国特奥会的所有医疗志愿服务环节,包括运动员的健康筛查等。我们作为志愿者也承担了一部分实际服务工作,但更多的是了解志愿服务项目的整体构成、活动运作流程。这些经历为我们以后在国内开展特奥志愿服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2002年9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成为特奥会健康运动员项目明亮眼睛〔Opening Eyes〕活动的中国眼科临床主任单位,吕帆教授和我组织全国各地优秀眼科医生赴西安参加第三届全国特殊奥运会,为特奥会一千余位运动员们进行眼健康检查。那次活动比较巧,刚好同一时期在西安召开全国眼科大会,会期差不多与第三届全国特奥运动会重合。我们联合了全国各地的一些单位,像北京同仁医院、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复旦大学五官科医院,组织了很多眼科方面的医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志愿医生都非常踊跃,让我们很感动,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从这些现场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的投入程度与付出。可以说无论是当地公众,还是专业志愿者都非常热爱这项活动。只要有适当的途径和项目,我相信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参与特奥运动。
温州医学院是国际特奥全球成立的第一个区域合作中心。后来我们与国际特奥会又合作成立了Healthy Center健康中心,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优秀志愿者。这几个机构的成立都是为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特奥运动会做准备。成立健康中心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把各类特奥健康项目常态化、定期化。因为以往的健康项目都是在每次运动会期间搞活动,都是临时的,我们就想着能设立一种活动和机构,让它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可持续项目。
特奥志愿活动是我们温州医科大学公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靓丽元素。我们是从眼科项目入手,把它扩展为全校共同参与的项目,甚至是跟社区、社会都密切相关的项目。另外,是我们也较早参与了国际特奥会的各项活动,承担了很多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赢得了国际特奥会和社会各界的信任与赞赏。因此我们与国际特奥会确立了非常深厚的合作与情谊。温医在特奥事业的参与程度上来说,在全国的范围内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2005年底,肯尼迪-特奥眼科手术基金在温州医学院正式启动,基金致力于为患有视觉疾患的智障儿童提供免费手术治疗。这也是肯尼迪基金会的倡议,他们想跟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相结合。我们温医将眼科学和视光学结合起来,我们的眼视光学医生既能做视光工作也能做眼科工作。我们与他们一起讨论,想着能不能在现有项目上做一些增量的事。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就有了成立眼科手术基金的想法。肯尼迪基金会捐了一笔钱,我们提供医疗资源,帮助对象以智障儿童为主,同时也照顾到其他的一些患病儿童。
2004年11月,温州医学院特奥运动医学健康中心在温州医学院开诊。在特奥运动健康医学开诊的同时,由瞿佳教授和我参与编著的全球首本特奥眼科教材《开启心灵之窗:改善智障者的视觉》[2]中文版也在温州首发。这本书是健康运动员计划的全球总负责人发起的特奥医疗健康出版物项目的一部分。除了瞿佳院长和我,当时参与这本书编著的还有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医生志愿者,包括欧洲、美国的医生志愿者,都是眼科、视光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有医学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社会学方面的专家。这本书是全球第一本专门为智力障碍人群提供高质量的视觉服务的专著。那时候我跟瞿佳院长专程去华盛顿参加编委会的讨论。在讨论、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这本书意义重大,实用价值高,所以我们提出,能不能把它变成中文译本,让它在中文世界也能得到广泛使用。我们温医组织力量赶在2007年上海特奥会之前,把它翻译出版,让中国的医生志愿者对如何为智力障碍人士提供视觉医疗服务有更好的了解。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有这样的机会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参与特奥事业。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塑造、行为决策的影响,都有很好的帮助。尤其是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医院,慈善、公益蔚然成风,这些都离不开具体项目的支撑,而特奥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的想法是,不要孤立看待参与特奥这项活动。对于作为医生、老师的我们来说,想要成为受人尊重的人,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参与这些公益志愿项目是非常必要的。
[1] Paul Berman O.D(1950-2013),国际知名眼科专家、慈善家,国际狮子会明亮眼睛项目发起人,致力于为特奥运动员提供眼科筛查与视力改善措施。
[2]《开启心灵之窗:改善智障者的视觉》,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著,陈浩、吕帆等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